• 综合排行
  • 法律资讯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法律资讯  > 法律知识  > 查看详情

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描绘平安大关“新画卷”


近年来,昭通市大关县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,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,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大关成效显著。

整合“一张网”,勾勒平安画卷轮廓线。大关县整合优化资源,在全县建立“1个县级网格、9个乡镇网格、88个村(社区)网格、1598个村民小组网格”的分层分级全科网格体系。将网格内党建、平安建设、民政、综合执法、信访、疫情防控等网格整合成“一张网”,推动人员、经费、资源随同工作任务一起“入网”,实现“人在网中走、事在格中办”。在网格全覆盖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健全挂联单位干部、政法挂千村干警、乡镇干部下沉网格常态化机制,构建起“大事全网联动,小事一格解决”工作格局。

建强“两支队伍”,细化平安画卷主线条。一是抓政法队伍建设。进一步巩固深化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,立足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一体推进;持续整治执法、司法突出问题,坚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,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;全面提升政法队伍素质能力,不断锤炼筋骨、增强本领、提升能力,更好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。二是抓群防群治队伍建设。整合保安、出租车司机、环卫工人及各乡镇群防群治队伍,组建1509人的大关县“关河义警”大队,统一配备反光背心和红袖标,由公安机关指导开展群防群治工作,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抓好“三调”联动,奠定平安画卷主色调。建立健全以88个村(社区)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,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各自发挥作用,又相互衔接配合的“三调联动”工作机制。并结合乡村振兴挂联制度、政法挂千村等举措,按照“乡镇吹哨、部门报到”的模式,确保工作机制规范高效运行,整体效能充分发挥,实现了“三不出”即:小纠纷不出村(社区、单位),大纠纷不出乡镇,疑难纠纷不出县;“四下降”即:民转刑(刑转命)案件、民事诉讼案件、到省进京上访事件、重大治安事件下降;“五增强”即:调解联动能力、调解人员调处能力、群众参与调解积极性、公民表达诉求的法律素质、区域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。

推动“四级”共建共治,刻画平安画卷小细节。一是县级把好“方向盘”。通过县委、县政府统筹,县委政法委牵头抓总,县处级领导分包乡镇,挂钩单位密切配合,常态化推进社会治理工作。二是乡镇下好“先手棋”。乡镇立足实际,综合评判辖区情况,因村施策,通过打造一批班子团结、产业富裕、村风淳朴、治理有效的示范村,以点带面,比学赶超。三是村级筑牢“桥头堡”。村(社区)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因地制宜、科学合理制定措施;充分发挥“头雁”引领作用,通过多种形式,深入宣传,广泛发动全员参与社会治理工作。四是小组激发“新动力”。充分发挥小组长、老党员、退休老干部、离任村干部、老复员军人等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农村工作经验的人,积极参与民间纠纷调解、社会治安维护、文明乡风治理、环境卫生检查评比等工作,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“新动力”。

推进“五治”融合,铺满平安画卷缤纷色。积极探索“政治引领、自治强基、法治保障、德治教化、智治支撑”深度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。昭通市大关县委平安大关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抓总,每月向乡镇党委书记通报辖区平安建设数据报告,并报告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,坚持每季度开展平安建设工作专项督导,确保问题联治、工作联动、平安联创。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开展村“两委”换届工作,指导治保会、妇代会等组织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,充分展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和特征。通过会前学法、送法下乡、法官联络站、一村一法律顾问、法治副校长等举措,增强全民法治观念。根据实际,制定完善《村(居)规民约》,把道德观念上升为规则体系并促使群众认同,使《村(居)民约》成为群众真心尊崇的良规。

律师风采

图文说法

热门文章

热门知识推荐